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第五学士

历尽沧桑事无常,俸禄五斗逼人狂。难时长恨不学道,却入世俗奔走忙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【转载】王羲之行草书《追寻帖》拓本四种  

2014-12-22 09:06:31|  分类: 二王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王羲之行草书《追寻帖》拓本四种

    王羲之行草书《追寻帖》南京大学藏翁方纲宋拓本

 

王羲之行草书《追寻帖》拓本四种

    王羲之行草书《追寻帖》快雪堂法帖

 

王羲之行草书《追寻帖》拓本四种
      王羲之行草书《追寻帖》材官本

 

王羲之行草书《追寻帖》拓本四种

    王羲之行草书《追寻帖》安思远藏本


    《追寻帖》拓本,11行,103字。
    《右军书记》著录此帖全文。在王羲之尺牍中,字数逾百,所陈事状、心绪如此详备,属少见之例。第七行“哭”字,有作“失”字者,《快雪堂帖》则刻为“尖”字,第十行“酸塞”之“酸”字,有释为“毁”。
    王羲之于帖中流露出“垂尽之年”的浓重伤感,“吾昨频哀感” 、“哭之”、“酸塞”等语均能显现出这种心态。其中谈到:早上起床後又服食行散,感到更加顿乏。可知王羲之晚年身体衰弱,但仍然保持服食的习惯。服食后须往户外行走散发,然体力难支,故更加顿乏,无益于身体。长期如此恶性循环,对身体自然是一种摧残。王羲之执迷于服食,毁及身体,造就是他个人的悲剧。若无此习,其年寿何止五十九岁。帖首言“追寻伤悼”,清王澍认为是羲之因长子玄之夭折而发。米芾认为此帖乃献之代笔,黄伯思则认为其字势圆紧,非出自献之笔下。笔者以为,帖中“顿”字的写法殊不类王羲之通常的笔顺习惯。《大观帖》、《快雪堂帖》亦收刻此帖。


释文:
    追尋傷悼,但有痛心,當奈何奈何。得告慰之。吾昨頻哀感,便欲不自勝舉。旦復服散行之,益頓乏,推理皆如足下所誨。然吾老矣,餘願未盡,惟在子輩耳。一旦哭之,垂盡之年,將無復理,此當何益。冀小卻,漸消散耳。省卿書,但有酸塞。足下念故言散,所豁多也。王羲之頓首。 

 

    王羲之(321—379年,或303—361年),字逸少,号澹斋,原籍琅琊临沂(今属山东),后迁居山阴(今浙江绍兴),官至右军将军,会稽内史,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,被后人尊为书圣。
   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,王导;堂兄弟王恬,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。

  王羲之大约从五六岁学文习字,到五十九岁去世,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,都在从事书法艺术的实践和研究。青少年时期师从名家,临池不辍;成年后博采众长,变古制今,自成一家,终至“化境”。

    王羲之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。至唐初褚遂良奉命整理宫内图书时,撰《右军书目》,载有:正书五卷十四帖,草(行)书五十八卷二百五十二帖。晚唐时,书画鉴赏家张彦远著《右军书记》,载有四百余帖。到北宋末年,宋徽宗时的《宣和书谱》,仅载有王羲之书帖二百四十三帖。此后,王羲之存世书帖与年递减,至元代就真迹无存了。现传世书迹,均是后人摹本、刻帖等。早在唐时,由于“书圣”地位的确立,“王书”已是朝野上下争藏的墨宝,通过临摹等手段,制作了不少“下真迹一等”的复制品。此后临摹传拓历代不绝。尽管不见真迹,我们仍然可以在前人考证、整理“王书”的基础上,将那些流传有绪,而且较为真实地保留着“王书”面目的勾摹本、刻帖,作为研究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根据。王羲之的书法成就,在其当世已有定评。其壮年时期的作品,已被当时与他齐名的庾翼赞为“焕若神明,顿还旧观” 。南朝宋羊欣《采古来能书人名》说:王羲之 “博精群法,特善草、隶”,其书法是‘古今莫二’。这里说到的“草”,是章草和今草;“隶”是真书,或叫正书、楷书。唐人张怀灌在其《书议》中排列书家名次时,分‘真书’、“行书”、“章草”、“草书”四门,每门所列书家,皆见王羲之。《书断》中的“神品二十五人”及“妙品九十八人”条目中,“飞白”、“八分”二门也列有王羲之。所以,张怀灌说:王羲之“尤善书,草、隶、八分、飞白、章、行,备精诸体,自成一家法,千变万化,得之神功,自非造化发灵,岂能登峰造极”(《书断》)。其他书体,如金文、秦篆等,不能说他没有触及,但不是其长。甲骨文,王羲之可能没有见到。综合历代书评,王羲之的书体得之神功、千变万化、自成一家、登峰造极的,就是楷书、行书和草书(今草)。楷、行、草三体,自汉魏以来,在逐步演变。演变的方向,是删繁就简,趋于快速实用。演变的途径是民间匠人、官方书佐和达官显要、清流雅士的各自努力,相互影响,经由高门大族杰出书家的锤炼升华,汇成主流。王羲之便是这些杰出书家的典型代表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07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